热门文章
想要分心、切换萤幕画面时,先问自己这些问题
发表时间:2025-01-03 点阅:936
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,让我们从班杜拉所说的第一个特性,即意向性开始,来实现能动性。你可以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「后设觉察」,这是一种强大的技巧,能将你的注意力和行为提升到意识层面,使你能够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更有意识。
后设觉察意味着在事情发生时,你了解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,比方说你能意识到自己决定切换萤幕画面,从工作切换到阅读《纽约时报》。如果你长时间沉浸于抖音、没有意识到时间过去了多久,或者你深陷网路无法自拔,那么你就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后设觉察。
后设觉察是一种分析的心态,能帮助你更深入地处理自己的行为和做事的原因。它指的是像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行为,这样可以引导你将习惯性的行为提升到有意识的层次。
我在疫情初期产生了这种想法,于是参加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设的正念冥想课程。正念教导你专注于当下正在经历的事情,包括你的呼吸、外在刺激如声音,或是你身体的生理感觉。这样一来,你会变得对当下更有觉知。我意识到,类似的过程,也可以用来让人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使用装置时的行为。我接受过观察人们行为的训练,我也确实曾在非受控环境下观察人们的行为,因此我体会到,类似的观察同样可以向内应用在我自己的行为上。于是我尝试了一下,发现观察有助于我更了解自己的线上行为,并让我的行动更加审慎。
确实,由于我在执行观察方面有很多经验,学会观察自己的行为,对我来说是很容易的。但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,这是一项可以培养的技能。要培养使用装置时的后设觉察,并不需要参加正念课程,而是可以学习如何问自己正确的问题,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。练习正念时我发现,随着练习的次数愈多,我就做得愈好——练习后设觉察也是如此。
请记住第二章讨论到,我们做选择时可能犯的框架错误:我们可能误判一个选择的价值有多大,也可能误判自己打算花多少时间去做一件事。你可以透过问自己一些问题,让自己对行为更有意识,从而试着避免此类框架错误。例如,上社群媒体网站之前,先问问自己:上这个网站我会获得什么价值?如果你已经上了网站,你可以问自己:我已经在这里花了多少时间?留在这里我能获得什么价值吗?当你使用后设觉察,你的思维框架就会从被动地使用注意力,转变为主动地使用注意力。透过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,我多次成功阻止自己点选新闻连结或社群媒体网站。
你当然可以随时采用这种分析思维,但我发现,它在以下三个方面最能够发挥作用:
(一)用来评估自己的认知资源容量;
(二)在想要切换萤幕画面,进入一个与手头任务无关的网站,如社群媒体、新闻或购物页面的时候;
(三)已经在进行重复性活动时,用来判断活动是否仍然有价值。
你可以练习后设觉察,来学习辨识自己的注意力资源是否不足、是否需要休息。我过去常常一整天都在工作,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,当我意识到自己精疲力竭时,已经太迟了。现在,我学会了问自己:我感觉如何?我应该继续工作,还是感到疲倦?我需要休息一下,补充能量吗?这些问题让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资源容量,我发现自己甚至能在过劳之前主动去休息一下。当然,有时我们会上社群媒体或玩简单的游戏,是因为认知资源已经不足了。这完全没问题,这些无需动脑的活动非常适合短暂休息,不过更好的选择是站起来四处走走。
即使是上社群媒体或玩简单的重复游戏,你也可以学习,有意识地觉察时间已经过去够久了。问你自己:你感觉到能量恢复了吗?或者,其实你只是想逃避困难的工作?如果是的话,是什么让工作变得困难?任务中有任何你弄不懂的部分,是有人可以帮助你的吗?你是否因为对工作感到无聊,所以才上社群媒体?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愈多分析,就愈容易摆脱那种无法自拔的情况。透过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,你可以成为专业的自我观察者。
在写这本书的时候,有一次正好出现一则引人注目的审判判决新闻报导。我当时冲动地想切换萤幕画面来阅读相关内容,但我先暂停了一下,问自己:这真的会带给我价值吗?我现在需要休息一下来阅读这则新闻吗?我最终决定等到工作进入停顿点时再来看。(那时我的兴奋感已经降下来了。)
在看新闻报导时,我会自问:我已经了解故事的重点了吗?我还能学到有趣的新东西吗?如果我继续阅读,是否在做如同边际报酬递减的事情?如果判断是这样,我就会果断停下来,就这么简单。这种做法能让我们避免深陷沉没成本的注意力陷阱,在心理上难以脱身。
培养后设觉察的能力,就像锻炼肌肉一样。一开始,你可能会忘记要停下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,但随着练习增加,这种行为将变得更加自然。初期,你可以把一些要问自己的简单问题写下来,例如写在便利贴上,放在视线范围内。随着对自己行为的后设觉察能力增强,你就愈能有意识地采取行动。透过持续练习,你将培养出一种分析性的思维模式,来思考自己的行为。
►►本文摘自:《内在专注力的节奏:注意力分四种,打破多工迷思,掌握大脑能量峰谷,高效不过劳、不怕干扰、不分心》